•他幼学岐黄、德术兼修、学验俱丰,将中医的“把脉、处方”演绎得尽善尽美,用自己的活人之术和济世之心在天地间写下一个大大的“仁”字。
•他忘我工作、无私奉献,将自己的命运同中医药发展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,在中医教学、科研、传承、立法、服务经济建设以及中医在世界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•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学术,认为中医人要以继承传统方法为基础,积极移植现代科学(现代医学)的方法和手段,创造出能体现中医特点的新方法、新手段、新技术。
接到国医大师洪广祥悄然离世的消息,脑子轰然一响,顿觉茫然! 这位中医呼吸病泰斗,江西医药界的骄傲,因病医治无效,驾鹤仙逝,与世长辞。
4月的南昌阴雨连绵,对洪广祥的采访是此生幸运之遇,却也成为永远无法再实现的过往。刚做完开颅手术的洪老,身体瘦弱,但眼神依旧坚毅。说起个人成绩他总是寥寥几句,而提及中医发展、学术传承,洪老忘却了身体不适,一字一顿地诉说着半个多世纪的中医情缘。
医海觅渡 承医家风范
洪广祥出生于1938年12月8日,江西婺源人,汉族。1956年8月参加工作。
他创建了全国首个中医呼吸病研究所;形成“痰瘀伏肺”为哮喘发病的宿根等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;提出“以育人为中心,一手抓合格人才培养,一手抓经济自我发展”,构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医药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。他是江西省名中医,著名中医肺系病专家。
“那时,看到家中病人接连不断,我明白了老百姓需要好中医,良医济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”洪广祥回忆起当初从医时的经历,颇有感触。
因父母常年患病,揪心的病痛使他自幼萌发了从医的愿望。家中两位舅舅是地方名中医,他目睹中医药不仅能治病,而且可以治大病。当别的孩童还在睡觉时,洪广祥已经在背诵《汤头歌诀》《药性赋》《医宗必读》,以及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等中医典籍;当其他孩童还在玩耍时,洪广祥却跟在舅舅身后,摸索如何诊脉开方。15岁时,他正式开始从医、侍诊,寒冬酷暑、春去秋来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1957年,19岁的洪广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江西唯一的中医学府——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(江西中医药大学前身)学习。随后,他边工边读,顺利进入江西医学院医疗专修科继续深造,刻苦攻读西医4年,立下矢志岐黄之愿,以求医术上实现中西贯通。
毕业后的洪广祥带着对中医药事业忠实的信念和强烈的紧迫感,几十年如一日倾全部心血于中医药事业上,以切身行动诠释着“大医精诚”。
“疗效是中医的生命”。洪广祥在诊疗过程中严谨认真,从不放过病人症状的细微变化。他耐心地坐在病人床头听咳痰声,判断其咳嗽是来自上呼吸道还是下呼吸道;或拿起病人床边的痰盂, 察看痰液的颜色,以达到精确的辨证和正确的治疗。每次查房以后, 洪广祥对每个人的病史和舌脉都记得清清楚楚, 因而分析病情确凿有据,处方用药得心应手。
正是源于洪广祥在治疗肺系病方面的显著效果,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,其中不乏来自港澳台的患者。每逢他上门诊,患者为了挂上一个早号,清晨四五点钟就来排队。酷暑时不少患者前夜就在诊室外的大厅里铺着草席等候挂号。为了满足病患们的求治心愿,洪广祥超负荷出诊也成了家常便饭,对待病人的真诚铸就了医患关系的融洽。许多病人感慨道,“洪医师待病人热忱,态度和蔼,临床疗效显著,找到了洪医师,治愈就有希望。他不仅医术高明,而且理解病人,同情病人”。
1983年,已位居江西中医学院(现江西中医药大学)副院长的洪广祥,即使工作再忙,仍坚持每周一次的专科门诊和临床教学查房,即便出差或开会前也要坚持看完门诊。每逢他出诊,绝对准时到岗,就是出差深夜回家,第二天也一定能准时在病床前或门诊室里看到他的身影。
“我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用在中医事业上,将自己的命运同中医药发展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。”洪广祥对自己过去的成绩没有过多提及,寥寥几句却意味深远。
继承创新 成医界泰斗
作为我国中医呼吸病学科领军人之一,洪广祥在全国创建了首个中医呼吸病研究所,在肺系疾病的治疗方面,率先提出哮喘病“三因学说”等学术新观点。1992年,他成为国家人事部、卫生部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500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,199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江西省名中医称号,200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呼吸内科学术带头人。
擅长治疗肺系疾病的洪广祥,最难忘的还是多年前的一个紧急病例。一位4岁的小女孩, 因感冒发烧引起支气管哮喘,脸色发青,四肢冰凉,每分钟心跳达到140次,能用的药都用了,病情仍在恶化。为了挽救幼小的生命,洪广祥连夜翻查手头所有资料,通宵达旦地选方配药,小女孩在他的诊治下,终于在次日逐渐脱离了危险……而这一次突发事件,使得洪广祥教授进一步掌握了重症哮喘的用药治疗规律,并依此建立了一整套“洪式防治方法”。
上世纪90年代,不少病人由于长期、反复使用抗生素而产生耐药性,常常因西药治疗无效求助于中医。洪广祥用中医理论解释病因,认为慢阻肺病人的肺部感染因痰热内郁所致, 多属正虚邪伏。经历无数次的实践后,他创立了抗感染1号方,经临床反复验证, 该药对控制和消除肺部感染产生了良好疗效。
洪广祥的学术观点大都源于中医经典著作,并撷取自诸家精华,有继承、有发展,更重视创新,辅以长期的肺系疾病临床研究,逐渐归纳提炼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临床风格。他主张学医首先应从研读医经入手;他珍视中医经典,推崇其理论价值,但绝不固步自封;他努力实践,勇于创新,遵古而不泥古,善于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;他反复强调,只有精通经典,才能正确运用其理论并有所创新。
在哮病诊治方面,他提出哮喘发病的“三因学说”,即阳气虚弱为发病的内因,痰瘀伏肺为哮喘发病的宿根,外感风寒为发病的诱因。并根据“善治痰者,不治痰而治气”“气顺痰易消”“治一切血证皆宜治气”“气行则血行”等理论,提出了哮喘发作期的治疗新思路: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。
“治肺不远温”,同样也是广泛运用的经典理论,洪广祥认为慢性咳喘疾患总以肺阳虚、痰饮内伏、痰瘀互结为主要病理基础,种种热象多为标证,故临证时,依据仲景“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”的理论,应排除对表象的顾忌,及时地、大胆地施以温散、温化、温补、温通等治本之方药。该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充实、完善后,2003年形成“全程温法治疗支气管哮喘”的观点,现在已成为临床诊治肺系病症的重要学术思想。同时,在“治肺不远温”学术思想的指导下,依据慢性咳嗽多与鼻窍不利有关的发病特点,创制了冬菀止咳颗粒,2005年研制开发成为国家三类新中药。
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云:“肺苦气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”意思是肺的生理以肃降为主,肺病的特点是肺气上逆,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咳喘这一基本症状,治疗当以苦降疏利气机为主。洪广祥选择以“苦降”为作用特点、以疏利气机为目标的药物作为组方基础,在古方平气散基础上大胆创新,制成平喘新方“蠲哮汤”。该药现已研发成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国家三类新中药“蠲哮片”。
此外,洪广祥依据他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,独创了许多颇有疗效的经验方。如蠲哮汤治疗哮病急性发作;益气护卫汤、温阳益气护卫汤、丹赤紫草汤治疗哮病缓解期;补元汤、复方参蛤片、蛭散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;温肺煎、寒咳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;清咽利窍汤、干咳宁、窍痒煎治疗慢性咳嗽;咳喘固本冲剂用于慢性咳喘病的预防等。
洪广祥善于挖掘“古方”,对经方化裁运用,灵活变通,使经方的治疗效果再提高,治疗范围再扩大。例如,他把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中的阳和汤,以及张仲景用于治疗肠痈的经方——薏苡附子败酱散、大黄牡丹皮汤方加减等,用于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。正是如此巧辨善用,独辟蹊径,不仅为中医“古方新用”拓宽了视野,而且为中医药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。他带领团队开发新药,获得国家专利局发明专利3个,研制2个国家三类新中药,研制国家级三类新药“蠲哮片”,已应用于临床。系列产品“咳喘固本冲剂”“复方参蛤片”“寒咳宁”“蛭散胶囊”等临床疗效获得广泛好评,并畅销海内外,受到广大患者欢迎。
洪广祥在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,积极大胆地吸收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和现代医学知识,发挥西医辨病求因及鉴别诊断的优势,努力掌握西医基础理论和实验检查手段来弥补中医的不足,临证常常采用中西医两种理论来指导诊病辨证,并在辨证用药的前提下,很重视选择一些已被现代医学证实了的,具有某些药理作用的药物,让疗效不断提高。他说:“中医学与西医学虽理论体系各异,但有相通之处,可以相互借鉴,取长补短,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。”
医心无尘 助校企共赢
提到江西中医药大学,自然免不了要提及其知名校办企业——江中(制药)集团,但鲜有人知道30多年前的江中制药厂曾面临的是破烂不堪、毫无生气,账面资金仅800元,几近倒闭的局面。
“当时的江中制药厂风雨飘摇,没有人接手管理,学校甚至想卖掉这个厂。”洪广祥说,“我觉得江中制药厂有潜力,就硬着头皮自己上阵管理。”
1984年10月,国务院《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》出台,指出“要逐步建立包括资金、劳动、技术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,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”。这给了洪广祥一剂强心剂,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果断地对药厂进行了大胆改革,为这个校办工厂做了一个“大手术”。1985年初,江西中医药大学在全校公开招聘厂长,不拘一格选拔人才,大胆实行厂长承包责任制,把人事权、财务权、自主经营权都交给厂长。为了争取政策扶持,洪广祥不知跑过多少次省政府,费尽苦心。
“改革开始的头两三年,学校给江中制药厂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,没向药厂征收一分钱,目的是‘放水养鱼’, 今天的不要和少要, 是为了明天的多要, 这就是辩证法。”洪广祥回忆道,1985年江中制药厂建新房分房时,他就向学校班子建议, 让江中制药厂职工先富起来。即便学校的副教授、讲师住房还相当困难,也没有伸手向药厂要一套房子,就是让药厂有发展后劲。
提拔年轻人到管理层,在多年前仍然是个非常超前的举措。洪广祥意识到药厂缺人才,尤其缺少有魄力有行动力的年轻人。他向学校领导建议:重视培养年轻力量,大胆起用年轻干部。
“事实证明,当时推举钟虹光当江中制药厂厂长是正确的选择。”洪广祥说,学校通过充分放权,增强了企业的自主权与活力。
虽然把年轻人推向了领导岗位,但学校始终没有放松教育和引导。为了使药厂员工团结一致谋发展,在药厂领导班子中形成了“一个共识”(即药厂书记与厂长只有分工范围的侧重点不同,没有权力大小轻重之分)、“两条原则”(即书记要有经营意识,厂长要有政治眼光)、“三个不计较”(在各种权力使用上,只要有利于江中制药事业的发展,领导不计较谁大谁小;在各种活动的位置排列上,只要有利于江中制药经济的发展,领导不计较谁先谁后;在物质待遇分配上,只要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,领导不计较谁多谁少)。
药厂时刻紧跟国家政策,通过对市场的研判来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, 用产品的“ 新”和“优”去占领市场。同时,学校和企业一同抓廉政建设、惩治腐败,一起抓深化改革转换内部机制, 一起抓产品质量, 强化科学管理,一起抓产品销售, 促进市场流通。自1985年起,企业连续10 年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,1995年创税利12 亿元,利税总额在全国医药制药行业中排行第七,经济效益在全国工业企业500强中名列中药制药行业第一和江西省工业企业第一。江中制药厂办得如火如荼,效益大增,声名远播。
洪广祥当年所说的“辩证法”奏效了,教学与生产优势互补, 使两者互相推进,相得益彰。药厂盘活后,开始向学校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持, 为学校的教学、科研和教工生活的改善创造了良好条件。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又源源不断地向药厂输送,药厂的科技和管理骨干基本上来自学校学生,形成良性循环。
1998年2月,江中制药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,在全国率先实现中药企业产学研结合。复方草珊瑚含片、健胃消食片、蚓激酶等一批又一批的科研成果投放市场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。
“坚持以育人为中心,一手抓合格人才培养,一手抓经济自我发展”的办学新模式实现了校企共赢,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
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吴官正曾对该厂这样评价:“江中人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创造了特区的速度和特区的效益。”
医者仁心 做精诚大医
“做什么就要像什么,任何事情都一样。”洪广祥做一行钻一行专一行,学校、医院、企业、临床、带徒……方方面面都很杰出,这也体现了他做事情抓核心、抓主要矛盾。
“我经常用中医的东西来指导和管理工作。用中医的经典理论分析事情。自然而然地能够被人们理解。很多事情,我都放心地交给其他人去做,只抓重点矛盾即可”。
在担任学校党委书记期间,洪广祥率先提出在全国实行联合办学新模式。1995年,江西中医药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,在教育、医疗、科研、管理、产业等方面实行广泛的合作,学校也因此提高了办学实力,稳定了教师队伍,还吸引了更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,成为医教研有较强“实力、活力、竞争力”的全国有影响的高校。
洪广祥主张开放互补。江西中医药大学是最早接收国外留学生的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,学校还与欧洲中医联合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实行联合办学。自1986年开始,学校陆续接收法国、加拿大、美国、澳大利亚、印度尼西亚、前苏联等11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,联合开办了“清明中医学院”和“中法联合中医大学”。
作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洪广祥先后培养4名高徒,培养硕士、博士研究生20名。并先后发表学术著作与论文100余(部)篇,其学术思想、临证经验,特别是呼吸病的诊治及科学研究为繁荣中医药学做出了贡献。他强调的“四结合、四为主”的师承教学方法,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;中医与西医结合以中医为主;辨证与辨病结合以辨证为主;继承与发展结合以继承为主的教学方法,有效提高了师承教育的质量。
带徒时,洪广祥总是劝诫徒弟们,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学术,强调“有志于医者,不仅要研究经典著作,而且要广泛阅读其他医家的著述,尤其是历代名家的著述。治学主张放眼百家,博采众长。”他认为,中医科研方法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更新,其基本原则应是继承、移植、创新相结合。
只有不停地前进,不停地修改,顺应新事物的发展,才能把我们的理论、研究的成果修正得越来越精。中医人要以继承传统方法为基础,积极移植现代科学(现代医学)的方法和手段,创造出能体现中医特点的新方法、新手段、新技术。”洪广祥说。
医乃仁术,无德不立,大医精诚,生生不息。洪广祥是乐传岐黄的范本,他对中医事业执着的爱和无私的奉献,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。(记者 魏敏)
电话: 024-66593819
邮箱: 596074897@qq.com
网址: 华夏名中医.中国
地址: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四号路2号友谊城外商3号楼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